”不久亲自撰写祝文,重新订立仪程,改在惊垫节,礼仪比大祀礼稍微降低,供献的帛减少十分之一,不设从坛,不燔柴,写为定制。
十一年惊垫节,皇帝生病,不能亲自行礼,就命武定侯郭勋代替。
给事中叶洪说:“祈谷、大报,祭祀的名称不同,但同样都是祭祀上天。
祖宗没有不亲自行礼的。
成化、弘治年间,有别的缘故,宁可推迟到三月。
因为郊祀礼重大,不宜由臣子代行,请求等到圣上身体康复,改换占卜吉日行礼。”没有听从。
嘉靖十八年,改在大内的玄极宝殿行礼,不供奉配祀,于是成为定制。
隆庆元年,礼部大臣说:“先农坛亲自行祭,接着耕藉田,就是祈谷礼的遣意。
而今两次祭祀都在春季举行,未免繁琐。
并且玄极实殿在禁宫内,百官陪祀,出入不便。
应当罢除祈壳礼,只在先农坛举行祭祀礼。”听从其请。
明代初年,凡是有水旱灾害以及非常变异,有时亲自祷告,有时在宫中露天之地祭告,有时在奉天殿的台阶上祭告,有时派遣官员祭告郊庙、陵寝以及社稷、山川,没有固定的礼仪。
嘉靖八年春季祈雨,冬季祈雪,都是皇上撰写的祝文,亲自在南郊及山川坛祭祀。
第二天,祭祀社稷坛。
穿戴浅色衣冠,不陈设仪仗,不肃清御道,都不设配祀,不奏乐。
嘉靖九年,皇帝想在奉天殿的台阶上举行大雩礼。
夏言说:“按照《左传》记载‘苍龙出现就举行雩祭’。
大概四月万物开始茂盛,等到下雨而大,因而祭天为百谷祈求雨露滋润。
《月令》上说:‘雩祭上帝用盛大的礼乐,于是命百县举行雩祭,祭杞对百姓有益的百王卿士,以祈祷庄稼丰收。
’《通典》上说:‘四月雩祭五方上帝,祭坛称为雩,在南郊之旁举行荣祭。
’先臣丘浚也说:‘天子除了郊祀上天之外,另外建筑祭坛祈雨。
后世这一礼仪没有流传,遇上旱灾,就请异端邪说的人举行祈祷祭祀,不求用诚意去感动上天,而以法术相要挟,诬枉太厉害了。
’丘浚希望能在郊社旁择地建造雩坛,孟夏后行礼。
臣认为孟春已行祈谷礼,如果从二月至四月,晴雨时节和顺,那么大雩的祭祀,可派遣官吏代为举行。
如果雨期推迟,陛下就亲自祷告。”于是在圜丘坛外泰元门的东方建造崇雩坛,形成制度,年成干旱就举行祷告,供奉太祖配祀。
嘉靖十二年,夏言等人说:“古代大雩之祭,命乐正演习盛乐、舞皇舞。
藉音乐舞蹈的和谐,激发天地阴阳之气。
请求在三献礼完成之后,九奏乐停止之时,演奏《云门之舞》。
仍旧命儒臣总括《云汉》诗词,谱写《云门》一曲,派文武舞士一同舞蹈一同高歌。
《云门》,是帝尧的乐曲,《周官》记载用来祭祀天神,取云出天气,雨出地气的意思。
并且请求增添数阙鼓吹曲,教一百名舞童,穿青衣执羽毛,绕坛歌《云门之曲》而舞蹈,乐曲共有九章。”因而奏上仪程,比照祈谷礼。
又说:“大雩是祀天祷雨的祭祀,凡是遇上干旱,礼部在春季末期奏请举行。”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嘉靖十七年,亲自在祭坛祷告,穿青衣,用一头牛,熟食祭献。
明朝初年没有明堂制度。
嘉靖十七年六月,辞官归居的扬州府同知丰坊上疏说:“孝敬没有什么比尊父更大的,尊敬父亲没有什么比配天更大的。
恳请恢复古礼,建造明堂。
加尊皇考献皇帝庙号为宗,以配祀上帝。”下发礼部集体商议。
尚书严嵩等人说:从前伏羲、神农开始祭祀上帝,有时建造明堂。
继后夏后氏在世室,殷人在重屋,周人作明堂之制,比夏、殷更加详备。
圣王奉事上天,如同儿子事奉父亲,血统尊重而感情亲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