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章二十五(9/10)

年,大学士李时等因为圣上尚无子嗣,请朝中大臣前往岳镇名山祝祷。

皇帝想分别派遣道士,赏赐香烛布帛前往,令当地官员行礼,朝中大臣分别前往地祇坛祈告。

于是礼部尚书夏言说:“我朝设立地祇坛,自岳、镇、海、渎以及远近名山大川没有不受到抚慰的,到此祈祷,正符合古人所说的‘迁祭,之义。

但宰辅大臣请求的,祇有岳镇。

私下认为山川海滨,祥瑞灵验,与岳镇同等重要,何况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众山,又是祖宗安放灵魂的地方,祈祷的礼仪都不可缺少。”于是命大臣前往各坛分祀。

洪武二年听从礼部尚书崔亮的提议,在圜丘坛颁外的东方及方丘堰外的西方建天下神只坛。

郊祀之前,皇帝亲自前往祭坛,设神位,面向西,用酒脯祭告。

郊祀当天,等到分献从祀快要完成时,到坛举行祭祀。

后来规定派官员预告。

又在正阳门外天地坛西方建山川坛,共同祭祀诸神。

共设有十九座祭坛,太岁、春夏秋冬四季月将为第一,其次为风云雷雨,再次为五岳,再次为五镇,再次为四海,再次为四演,再次为京都钟山,再次为江束,再次为江西,再次为湖广,再次为淮东、淮西,再次为浙束、浙西、福建,再次为广东、广西、海南、海北,再次为山东、山西、河南、河北,再次为北平、陕西,再次为左江、右江,再次为安南、高丽、占城等国山川,再次为京都城隍,再次六纛大神、旗纛大将、五方旗神、战船、金鼓、镜炮、弓弩、飞枪、飞石、阵前阵后诸神.都亲自行礼。

祭祀之前,礼部官员上奏:“祝文,从太岁以下到四海,共五坛,自称为臣的亲自签署陛下名讳。

钟山诸神,自称为余的请命礼部官员代为署名。”皇帝说:“朋友之间写书信,尚且亲自题写姓名,何况对神明呢?”于是加上亲自署名。

后来又规定惊垫、秋分后三天,派官员祭祀山川坛诸神。

洪武七年,下令在春、秋雨季的第二月上旬,择吉日举行祭祀。

九年,又制定山川坛制度,共十三坛。

正殿,太岁、风云雷雨、五岳、五镇、四海、四演、钟山七坛。

东西廊糜各三坛,束边,是京郊地区山川、夏冬雨季月将。

西边,是春秋雨季月将、京都城隍。

十年,定正殿七坛,皇帝亲自行礼,东西廊殿派功臣分献。

二十一年,增修大祀殿诸神祭坛。

于是敕令十三坛诸神春季的祭祀一并停止,每年八月中旬,择吉日举行祭祀。

命礼部重新制定祭祀山川坛仪程,与社稷坛相同。

永乐年间,京都建山川坛如同南京形制,只有正殿在钟山之右,增加天寿山之神。

嘉靖十一年,改山川坛名为天神地只坛,改排序云师、雨师、风伯、雷师。

天神坛在左,面向南,云、雨、风、雷,共四坛。

地只坛在右,面向北,五岳、五镇、基运翊圣神烈天寿纯德五陵山、四海、四渎,共五坛。

陪祀的,是京城地区山川,面向西;天下山川,面向东。

在辰、戌、丑、未年仲秋,皇帝亲自举行祭祀,其余年份派大臣代为祭祀。

太岁、月将、旗纛、城隍,另外祭祀。

十七年,加上皇天上帝尊号,预先祭告神只,于是在圜丘外堰东南方设祭坛,亲自确定神只坛位置,陈设仪式。

礼部说:“皇上亲献大明坛,则分献四坛的众臣,不敢并列。

请先上香完毕,命令官员代为献礼。”皇帝裁定,上香、奠帛、献爵复位后,分献官纔开始行礼。

亚、终两献,执事官代替,其余坛都由献官行三次礼。

隆庆元年,礼部大臣说:“天神地只已陪祀南北郊,仲秋神只之祭不宜重复举行。”下令停止。

洪武三年,皇帝对中书省臣说:“日月都有专门的祭坛,而星辰仅柑祭月坛,不符合礼节。”礼部拟走在城南谙神享祭坛正南方向,增加九间,朝日夕月祭祀周天星辰,都在此举行礼仪。

朝日夕月仍旧在春、秋分祭祀,星辰之祭则在天寿节前三天。

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四年九月,皇帝亲自祭祀周天星辰。

正殿共十坛,中间设周天星辰位,仪程如同朝日祭。

洪武二十一年,因为星辰已经陪祀南郊,停止萦星的祭祀。

洪武元年,太常司上奏:“《周礼》‘聚柴燎祭司中、司命、风师、雨师’。

《天府》‘如若祭天就祭祀司民、司禄,奉献百姓数目、谷物数目,接受贮藏’。

汉高帝命令郡国设立灵星祠。

唐朝制度,立秋后辰日祭祀灵星,立冬后亥日派遣官员祭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用少牢。

宋朝的祭祀如同唐朝制度,而在秋分日祭祀寿星。

现在拟定如同唐朝的制度,分日期祭祀,在城南建祭坛。”听从了他们的意见。

二年,听从礼部尚书崔亮上奏,每年圣上生日祭祀寿星,同一天祭司中、司命、司民、司禄,表示与百姓共同受福佑。

八月十五日祭祀灵星。

都派遣官员举行礼仪。

三年,停止寿星等的祭祀。

古代没有太岁、月将祭坛的制度,明开始重视对它们的祭祀。

在风师之下增加云师,也从明朝开始。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