险要之地在内的,称为次遏。
敌人侵犯山西一定从大同,入侵紫剂一定从宣府,没有不经过外边而能进入内边的。”于是请求修筑宣、大边墙一千多里,烽火台三百六十三所。
后来因为通互市的缘故,不再设防,于是一半被敌人毁坏。
到此时,兵部请求敕令边防将士修补。
科臣又说,墙垣上应修筑高台,建房屋以存放火器。
依从他的建议。
当时俺答更加强盛,朵颜三卫焉他们引路,辽、蓟、童、左连年遭受兵祸。
三十四年,总督军务兵部尚书杨博,解除大同右卫的包围以后,便修筑牛心等堡,修建烽火台二千八百多个。
宣、大地区稍稍安宁平息,而蓟镇的战患不停。
蓟称作镇,从嘉靖二十七年开始。
当时士兵没有操练,便诏令各边调入卫兵前往戍守。
不久兵部说:“大同的三边,陕西的固原,宣府的长安岭,延绥的夹墙,都占据险要地势,惟独蓟没有。
渤海南面,山陵在束面,有苏家口,到寨篱村七十里,地形平坦宽广,应修筑城墙建造台堡,设兵镇守,同京军相互协助控制该地。”批覆同意。
当时军队懦弱,有警情征召四方集聚,而议论的人只强调占据险要地势,没有敢谈出战的人。
此后蓟镇增入卫兵,都听宣、大督、抚的调遣,防御更加松弛,朵颜便乘虚每年入侵。
嘉靖三十七年,各镇建议,各自操练本镇戍守的军队,可以节省十分之六的征发费用。
然而戍守的军士都懦弱不能胜任作战,每年操练也花费一万多,而遇事征发和以往一样。
隆庆年间,总兵官戚继光总理蓟、辽,担任练兵事务,于是请求调浙兵三千人来倡导勇敢。
等到抵达,在郊外等待命令,从早晨到中午,天降雨,军士不移动半步,边防将士非常惊骇。
从此蓟兵以精锐整饬着称。
俺答已经通贡,封顺义王。
他的子孙世代沿袭封号。
到万历末年,西部渐已不强竞,而土蛮部落虎炖兔、炒花、宰赛、暖兔等,到处煽起战争,将士疲于奔命,不曾得以安枕休息。
当初,太祖沿边境设置卫,只有土著兵以及有罪流放的人戍守。
遇有警情,便调遣其它卫军前往戍守,称之为客兵。
永乐年问,开始命令内地军轮番戍守,称之为边班。
此后逾制占用当差、逃亡的人数很多,便有招募,有更改分拨,有修整戍守的民兵、土兵,而边防日益败坏。
洪武时期,宣府屯守的官军将近十万。
正统、景泰年问,已经达不到这个数额。
弘治、正德以后,官军事实上只有六万六千九百多,而招募的和土兵占了一半。
其它镇大都与此相同。
正统初年,山西、河南轮番戍守的军队镇守偏头、大同、宣府边塞,不能更代。
巡抚于谦说:“每年九月到二月,水冷草枯,敌方骑兵出没,守塞士卒应增多。
从三月到八月,边塞防守自足。
请求将两批军队,每年一批,按期调发遣送。”甘肃总兵官蒋贵又说:“沿边烽火台,防守瞭望的军士轮番更代有规定,惟有因事获罪流放发配的人不允许,非常困苦。
请求按规定进行更代。”一并依从他们的建议。
正统五年,山西总兵官李谦请求偏头关守卫防备的军队按大同的规定,半年更代一次。
兵部商议,每次更代都在十月,而戍守的士兵仍然都以一年为期限,有很久以后纔遣送的。
弘治年间,三边总制秦弦说:“防御延绥的官军,从十二月奔赴边境,已经过了一年,到第二年二月纔能更代。
在军队中时日已多,请求一年换一次,上下都在三月初。”边军以此为便利。
嘉靖四十三年,巡抚延绥胡志夔请求免除守戍军队三年,每军征收银五两四钱,用以招募士兵。
到万历初年,大同督、抚方逢时等请求修筑费用。
下诏把河南应去轮番戍守的军队,从四年到六年一概免除,全部扣下轮番戍守军的费用来供给,称焉折班,轮番戍守军于是耗损。
后来,征收的银两也得不到。
宁山、南阳、颖上三个卫累欠延绥镇折班银达到五万多两。
此后各边财力全部耗尽,极其疲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