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1节清清楚楚的个人在群众里(2/2)

谁又敢说那文庙“集图”中的老儿们不是各自有丘壑的个人呢?

遗憾的是,许多在德国公司里工作的了德籍的中国人一方面要承受德国人指摘他们“忠诚不够”一方面要防御来自中国人的同样的批评。文化的误解很难厘清。

这当然也不必苛责。只有在有了实际接之后,认识到对方的烦恼和愿望、梦想和期盼之后,我们才能看见群中的个人。值得注意的是当这无知和经济上的优越结合时可能产生的后果。在“市场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必须尊重文化的平等。

我们坐在一个餐馆里,两个朋友辩论起来。陈说,他觉得国家很有希望,已经允许私人律师开业。

王却摇:“矣——”他开始分条列举实行上的困难。两个人你一句我一句吵了起来。

可是我想起《晏秋》里的一个老。齐景公到麦丘游玩,碰见一个八十五岁的老人。

——赫曼·哈特曼

而那本不是什么“杰成就”唯一的条件是你必须和“非我族类”站在同一度的平地上,因为唯有如此你才可能直视他的睛,认他独特的个人面貌。WolfgangBauer所为,不过如此。

唉,但是我清清楚楚地看见他们个人的面貌,清清楚楚,在群众里。

“这有什么意义你知吗?”他略带酒后的兴奋“这表示老百姓也可以控告政府不法,律师可以为他辩护。这是法治的基础呀。”

在一个懒洋洋的下午,漫步走文庙。老人聚集在院落里,有的下棋,有的练拳。桥拱上肩并肩坐着一整列老人,无所事事地低打盹或仰脸晒着太。若用镜摄起来,这又是一个“集图”:几百个老,剪着一样的平,穿着一样的蓝布,脸上有一样的黑斑。

·德国读者回响·

我们在餐馆外的人行上告别。街上依旧人汹涌。暮中,朋友们没群众,不一会就辨不清背影了。

公曰:“寿哉!其祝我。”封人曰:“使君之年长于胡,宜国家。”公曰:“善哉!其复之。”曰:“使君之嗣,寿皆若鄙臣之年。”公曰:“善哉!其复之。”封人曰:“使君无得罪于民。”公曰:“诚有鄙民得罪于君则可,安有君得罪于民者乎?”

(原载1997年7月31日《文汇报·笔会》)

后记:对欧洲人的批评,我想,用欧洲人的语言写,比较有对话的可能。本文原为德文,发表在《法兰克福汇报》副刊。中文版为适应国情,稍有修饰。

谏曰:“君过矣!彼疏者有罪,戚者治之;贱者有罪,贵者治之;君得罪于民,谁将治之?敢问:桀纣,君诛乎,民诛乎?”

中国人以为西方就是

我在台湾读书和在中国大陆旅行时就发现,在中国人的世界观里,国是整个西方世界的经济和文化中心,是西方思想和价值观的起源,而所有西方国家都或多或少依附于国。把整个西方简化为国这个概念在许多中国人心目中固,使不少来自其他西方国家的学生受挫。

龙应台对德国人亚洲观的批评当然有一分是正确的,但是如果仅只批评德国人就未免片面了。对于异族文化的无知是全世界的普遍现象。我们若知许多中国人,甚至教育的中国人,怎么看德国人,准会极不愉快地大吃一惊。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