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版
首页

搜索 繁体

第12节一本书的背后(2/2)

书。

也就是说,在三十年中,纯文学在整比例中缩减了大约30%,幅度不可谓不小,难怪文化评论者痛心疾首:纯文学不再有大众,只有小众、分众了。

我住在一个一万七千人的小镇上;这个小镇有一个图书馆、三家书店、三个画廊,还有一个表演厅。图书馆的书架是开放式的,随人,免费借书。三家书店规模都不大,但是由于德国书商的电脑联线系统,任何在书店当场找不到的书都可以在第二天快递到书店;再小的书店,再远的村,再冷僻的书,二十四小时之内都可以买到手。目前有七十三万书可以购买,书名全在书店里的电脑荧幕上。

11,我的不时垂下来,快要睡着了。12,教堂的钟声隐隐传来,一个作家正在用他低沉单调的声音念一段小说;我两发直,昏脑涨。

朗读从6开始。8,我觉得脖酸了。9坐麻了。10收能力开始下降,听得不知所云——但是我持着;我要看看这德国的文学好者,能耗到什么时候!

可是数字有扑朔迷离的面貌。纯文学比例降低了,然而总数却仍是增加的。1963年德国版的纯文学书是5243,1993年却是9303,人当然还是那么多。乐观者可以说,虽然电视电影光碟电脑攫取了人们大量的时间与注意力,德国人阅读的文学书竟然还较三十年前多了一倍,异哉。

清晨1,我逃离现场,心里充满恐怖文学可以到这地步,饶了我吧!

在小镇中心的表演厅每周节目不断:话剧、舞蹈、音乐会…。作家朗诵更是不可少的活动。在这个崇智的社会里,作家依旧有他特殊的光环。小镇居民在买菜的路上看见作家的海报,于是折书店买一本他的书——买不到就订一本,明天再去取。那天晚上到了,他带着那本书,在讲厅前排坐下,专心地聆听作者朗诵书里的句。他完全可以在家里床上自己看那本书,但是他一定要来这里看见作家的容貌、听见他的声音。最后,他也排到队伍里去,等作家在他的书页上签下名字。这本书,对他,似乎就有了特别的意义。

(原载1998年3月18日《文汇报·笔会》)

他们究竟是几钟散的,我当然不知

我倒不惊讶;在这么一个喜安静、崇尚沉的国度里,文学啊,绝对死不了。德国人格里的认真,在我看来,简直就像豹上金黄的斑,走到哪儿亮到哪儿;是摆脱不掉的胎记。秋的一个夜晚,我去法兰克福听一场作品朗读。晚上的节目嘛,不是音乐会、电影或演讲,两个小时也就结束了吧。可是这场文学作品朗读会,使我终生难忘。在一个小小的画廊里,来了大约三十个观众,其中有几个婴儿像袋鼠一样趴在年轻母亲的上。该朗读的作家、作家的翻译者、作家的评论者,再加上主持人,可能还超过三十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近更新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