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不,当然不是偶然的。台湾林家的优秀
弟和来自广东的
步分
会在一个特定的时空里发抒共同的
叹,诚非偶然。他们的
叹里
埋藏了背后整个世纪的痛苦和挣扎。
蒋梦麟“孤零零地站在一个假山
上望着游行的队伍,
景生情,不禁泫然涕下。”
一株湖北的竹
,飘洋过海到异乡,在欧洲的
光雨
下繁衍成千千万万株的竹丛。世纪末的时辰到了,仿佛一个私定的终
,千千万万丛竹
同时开
,死亡。但是我不知
这能不能称为死亡?
穗中蹦

,
落在
厚的土壤中,将衍生
另一片千千万万的葱绿竹丛,在另一个世纪之初始。而那新生之竹,将不再是被移植的品
;欧洲的土壤将是他们此生不渝的故乡。
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蒋梦麟、鲁迅、秋瑾等
下的
泪其实那样苍老。他们的
情承继了自己族人一脉相传代代累积的忧结;二十岁的生命背负了一个世纪的重量。
剪下几枝竹
,
在瓶里,放在案
。孩
们追逐嬉闹的声音随着风飘
来,使5月的
光明媚又增加了天真烂漫的
快。孩
与竹
之间,一定存在着一
关系;让我在这竹
前坐上几分钟,我可以听见极其细微的遥远的声音。
街上,孩
的
声不断。
所谓基因啊,不过是文化和历史的宿命吧。
1907年的中国。5月,黄
冈之役失败;6月,七女湖之役失败。7月,徐锡麟、秋瑾在安庆起事,壮烈牺牲。原本可能一同去安庆革命的蒋梦麟没去安庆却到了日本:“在一个展览战利品的战迹博
馆里,看到中日战争中俘获的中国军旗、军服和武
,简直使我惭愧得无地自容…兴
采烈的日本人提着灯笼在公园中游行,
呼万岁。两年前,他们陶醉于对俄的胜利,至今犹狂喜不已。”
未来。
也是1907年,二十六岁的台湾人林献堂在日本奈良遇见梁启超。闽南语与广东话不能沟通,两人以中国文字笔谈。林献堂问:“我们
异族统治下…,最可悲痛者,尤无过于愚民教育,
境如斯,不知如何可以?”梁启超
慨无限:“本是同
,今成异国,沧桑之
,谅有同情…,今夜之遇,诚非偶然。”
1907年的蒋氏正值二十二岁,但是他的
泪有几岁?往回走,1904年有日俄战争,1900年有八国联军,1895年是甲午战争,1885年,蒋氏
生的一年,是中法战争。蒋氏在上野公园所
的
泪,无数个近代中国知识分
都
过,是
时忧国的
泪。那些
泪,原来早就埋藏在他
生当日的啼哭里。或者更老:1874年日军犯台、1860年英法联军陷北京、1840年鸦片战争…
星移
换,我们走到一个世纪的尽
,和蒋梦麟、鲁迅、林献堂、梁启超仍是同一个世纪。英姿焕发的青年人走在街上;那北京、上海来的,那台北、台南来的,走在纽约、东京、墨尔本的街上。当他们在某一个公园里独自
下
泪时,那世纪末的
泪是否早已
埋了世纪初的淡淡的轨迹?
(原载1996年6月12日《文汇报·笔会》)
死亡,竟是新生。那么文化和历史的所谓宿命,当新的
落下,新的思想
芽,难
宿命所埋藏的不也是民族的新生吗?